人工智慧(AI)在軍事和國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,正重塑現代戰爭的面貌。AI軍工產業結合了先進的AI技術與傳統軍事工業,旨在提升國防能力、優化作戰效率並降低人員風險。這個領域的發展受到地緣政治緊張、各國國防預算增加以及AI技術快速進步等多重因素的驅動。

  • 三大驅動因素

  • 四大市場趨勢

  • 供應鏈分析

  • 領先與落後指標分析

三大驅動因素

  1. 政府國防支出增加:美國與盟國因應全球地緣政治風險,重點投資於先進戰機、飛彈防禦、無人機及指揮控制系統,使得 AI 軍工公司的訂單和積壓訂單不斷攀高。

  2. AI 軟體與資料分析應用擴大:軍工企業正將 AI 應用於情報分析、戰場決策支援和供應鏈風險管理。供應鏈風險管理也利用 AI 整合多元資料以填補數據模型的缺口。

  3. 半導體和感測器供應瓶頸:軍事用晶片市場規模僅約68億~250億美元,除了廠商難以規模化生產;先進晶片生產也高度集中於東亞。因此,導致美國國防產業仍面臨軍規半導體短缺。

四大市場趨勢

  1. AI技術的深度滲透:AI正從「工具輔助」轉向「系統賦能」,成為下一代武器裝備的核心特徵。

  2. 軍民融合:許多AI軍工企業,如Palantir和Anduril,其技術源於民用領域,並被轉化應用於軍事用途。

  3. 數據分析的重要性:AI在處理和分析海量軍事數據方面的能力,使其成為戰場決策的關鍵。

  4. 邊緣AI的興起:將AI能力部署到戰場前線的邊緣設備上,實現即時運算和決策,降低延遲。

供應鏈分析

AI軍工產業的供應鏈複雜且多元,涉及軟體、硬體、數據和服務等多個環節。以下是主要的供應鏈組成;關鍵環節與主要挑戰:

領先與落後指標分析

領先指標通常能預示公司未來的成長趨勢和現金流;落後指標則反映過去的營運績效,確認現有基礎。以下表格列出兩類指標及簡要說明:


結語

AI 軍工產業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和 AI 技術快速應用下展現出強勁成長動能。AI 軟體正在從單純的政府承包商轉型為企業 AI 夥伴;傳統防務巨頭則整合 AI 技術至飛機、飛彈與指揮控制系統。

投資人在投資軍工產業時,應關注各公司在技術投入、供應鏈管理和政府合約上的競爭力,並評估高估值與大型專案風險。

長期而言,隨著美國透過 CHIPS 法案及 Microelectronics Commons 計畫加強國內晶片供應,美國AI 軍工產業有望受益於更穩健的供應鏈及政府支出的持續支持。

還沒在兆豐開戶嗎?

如果您有兆豐銀行的網銀或數位存款帳戶,快來試試兆豐證券的線上開戶服務。

我要開戶

icon_BackToTop